强农业,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
2015-12-29 09:25|作者:|来源:中国农业新闻网-农民日报
分享到:
本报评论员
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,“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。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,也是农业转型发展中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,更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,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和任务,对于农业提质增效、增强竞争力,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最近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加强“供给侧改革”,它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。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,强调要在供给端化解过剩产能,调整和优化结构,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。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,实际上也面临着在供给侧深化改革的要求。过去十几年来,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但是从总体上来看,我国农业存在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,表现在结构方面,主要在供给侧。一是有效供给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,大而不强、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,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;二是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,林地、草地、湿地被过度开垦,地下水超采严重,农业面源污染加重,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。尤其是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,农业内外部环境都面临巨大压力,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。农业供给侧改革,核心要求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,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,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,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,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、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。
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去库存、降成本、补短板。所谓去库存,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。以前,这个问题一直在工业领域比较突出,如今农业也存在去库存的强烈需要。对一个人口大国而言,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必可不少,但是现在粮食库存过多,不仅影响市场价格回归合理水平,每年还需要大量利息费用补贴,长期存储还导致质量下降、亏损严重。现在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开工不足,要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,加快粮食加工转化。去库存,短期看来可能要付出一定代价,但实际上是把潜亏变成明亏,长期看还是划算的。
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、开展社会化服务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。当前,生产成本高企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,不仅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,同时大量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带来成本和生态双重压力,也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,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,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,尤其在粮价下跌的情况下,要更重视农民合作社建设,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,通过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为供给侧改革夯实基础。
责任编辑:雍敏